创新社区管理以“十化”提升“十力”

创新社区管理以“十化”提升“十力”

来源: 发布时间:2013-04-08 字体大小:

社区是社会的细胞,是社会的基础。胡锦涛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提到,加强社会管理创新是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的工作重点。我市以创新社区管理为载体,全力推进社区“十化”模式,提升社区“十力”,提高社区服务居民的科学化水平,实现社会和谐稳定。

职能模块化,提升服务力。按照社会管理在社区全覆盖的要求,把社区各职能进行模块化设计、建设、组合,形成一个有机完整的管理系统。根据社区工作实际,我市全面推行“市权”下放,对市直部门能够采取授权或依法委托方式下放的行政执法和管理职能,一律下放到街道社区;对市直部门的公共服务职能,全部下放到街道社区。2010年以来,共有20个市直部门的41项职能被下放到乡镇、街道和社区,基本实现了社区教育、管理、服务职能的全覆盖。

职业标准化,提升领导力。探索制定社区管理的统一行业标准,引导社区管理走上规范化、法制化、科学化轨道。建立了“干部加群众骨干”的工作模式,形成了群众工作的无形力量;探索了“群众互助、群众示范、群众评判、群众监督”的群众做群众工作的方法;制作了标准展示牌41块和社区工作日志246本发放到社区,对社区工作人员实行挂牌亮牌上岗,保证了社区工作高效有序开展。

责任具体化,提升推动力。将管理职责细化到人、到事、到时、到位,确保社区工作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事管。我市对于下放到社区的工作,按照“责随事走”的原则,合理界定工作范围,明确工作职责,坚持事情在哪里,工作的实际主体就在哪里,考核的对象就在哪里。同时对各种组织与社区的关系进行了全面梳理,理顺了市直部门(街道)、社区、民间组织、物业管理之间的关系,形成了政府依法行政与社区依法自治的良性互动,激发了不同层次的工作积极性,为社区发展营造了良好环境。

工作规范化,提升执行力。对社区工作形成基本规范,明确基本要求,提高工作效率。我市在科学总结社区工作实际的基础上,推出了“一日一短会,议题理三对,三看三上门,六查六反馈”的基层工作规范。

议事民主化,提升决策力。健全和落实代表大会、协商议事、听证评议、社务公开等民主制度,保证广大居民充分行使民主权利。社区通过召开居民代表大会,公平、公正、公开评选低保对象,并在社区各大宣传窗口公示。

事务流程化,提升战斗力。制定社区管理各项工作的流程规范,用流程规范来简化预案、协调关系。我市各社区均制定了“一三五七九”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体系,及时稳妥处理好紧急突发事件。

组织网络化,提升影响力。推行社区网络化管理模式,组建网格服务团队,构建社会服务与党组织工作一体化服务平台。建立了市、乡(镇、街道)、社区“三级网络反馈平台”,对社区工作实行计算机管理。

保障公平化,提升保障力。落实和加大社区建设管理各项工作的经费、政策、制度保障,给社区工作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我市推行了“统一人头经费、差别运行经费、审拨项目经费、奖励工作经费”的经费投入“四分法”,将社区工作经费纳入市财政预算,并随着经济发展逐步提高。对进入社区的行政事务性工作,一律做到“费随事转”,其相关经费由市直部门审核、财政部门集中拨付。2010年,新增乡镇、街道和社区预算资金800多万元,社区工作经费从每年10万元增加到18万元,极大地调动了社区干部干事创业的热情。

管理制度化,提升内聚力。健全社区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形成社区管理工作的长效机制。在工作中,我们把 “家文化”作为社区文化建设的共同理念,确立了“和谐社区、温馨家园”的两个价值,坚持了“六个一、六个百家、六个知、六个要”的四项原则,明确了“热情似家、服务到家、理性持家、包容兴家、情通大家、和谐一家”的六种内涵,充分发挥“家文化”聚合社区群众的引力效应、密切干群关系的纽带效应、维护社会稳定的倍增效应和引领群众致富的辐射效应,凝聚民心,汇聚民意,关注民情,不断提升基层社区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考评科学化,提升激励力。健全社区工作的激励、竞争、约束、监督、考核等管理办法,充分调动社区干部干事创业的热情。实行了“问责、问效、问廉”和“群众评议、干部互评、个人自评”的“三问三评”社区工作考评机制。对特别优秀的社区干部,优先考录为国家工作人员或兼任乡镇(街道)班子成员,极大调动了社区干部的工作积极性。

创新社区管理,以“十化”模式提升“十力”,让居民过上更好生活,让居民享受更好条件,让居民得到更好服务,让居民感受更美环境,全市居民在天蓝地绿、水清街净、路畅灯明、花美人善的宜居环境中幸福生活。

相关文档: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