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记者第九次上吉首十八湾

湖南日报记者第九次上吉首十八湾

来源: 发布时间:2013-04-08 字体大小:

2月3日,初春的太阳给高山顶上的吉首市社塘坡乡十八湾苗寨镀上了一层金辉。

笔者自2006年第一次登上十八湾村后,便将其作为湘西扶贫攻坚的一个范例跟踪报道,这些年来多次上山,陆续采写出《热血十八湾》、《再上十八湾》等稿件。今天,是第9次登上十八湾。

十八湾村是个纯苗族聚居村。2000年至2004年,当时全寨仅有272人的十八湾投入劳力工日12万个,在悬崖峭壁上凿出一条5.3公里的通村公路,被时任省委书记的张春贤赞为“湖南精神的生动体现”。 2005年,全村年人均纯收入2500元。

“2011年人均纯收入达6000元。”刚进村,村支书龙把银便报喜。村中心广场上,彩旗飘飘,人头攒动,狮子队、苗鼓队、唢呐队热气腾腾。“ 从正月初一到正月十五,每天都会有村民自发组织的节目表演。”龙把银笑容满面。

“2011年十八湾村是四喜临门。”村支书掰着手指头细数:“一喜是十八湾村刚刚被评为全国文明村镇;二喜是村里成立了金秋梨专业合作社,金秋梨种植面积达1000多亩;三喜是全村生姜、板栗、桃子种植面积都在100亩以上,每季都有农产品对外销售,全村全年总产值达500余万元。”说到第四件喜事,龙把银颇为得意:“村里的小伙子又招来了两名外地媳妇,全村现在有16个来自广西、四川、福建等外地的媳妇”。

80岁高龄的龙凤仙老人正在教外甥女学习苗族刺绣。知道我们是来村里采访的,她高兴地说:“现在每家每户在银行都有存款,日子越来越宽裕啦。”古稀老人见证和感受着十八湾村一点一滴的变化,一辈子吃苦受穷,没想到老了却享起了福。

苗寨还是一如当年的淳朴和洁净,行走在石板路上,鞋不沾土,裤不带泥。村子里又建起20多栋新楼,门上大红春联格外醒目。在谈到今年的打算时,村支书龙把银的心头还装着几件大事,一是对金秋梨进行品种改良,面积至少300亩;二是大力种植高山延季蔬菜,种植面积800亩以上,成规模创品牌;三是改造特色民居,既舒适耐用、又具有民族特色……

2002年时,十八湾村人均纯收入仅600多元。今天,站在寨口,笔者又想起当年在《热血十八湾》一文结尾时写下的那句话:“十八湾走向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路,通了。”

跟踪报道十八湾苗寨6年,有一个体会:贫困山区要脱贫致富,一要有一种愚公移山的精神;二要找准路子。10年来, 十八湾村人均纯收入由600多元到6000元,便形象地诠释了这个道理。

相关文档: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
关闭 打印